《暗时间》读书笔记

暗时间封皮

这本书来自五年前一个朋友的推荐。我猜测本书的各个篇章来自作者的博文,经过整理归结成册。篇章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单独看某一篇并不影响理解,这一特点也使得部分观点重复叙述。书名“暗时间”是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总体来看,本书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讲述如何思考、学习,思维的运作模式等方面,是作者在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思考与自身经历结合之后的产物。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使用的方法论,也让读者更加了解我们的认知过程。在此整理其主要观点,部分作者个人经历及具体问题不予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暗时间

暗时间

  • 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思考)时间,也即本书中所指的“暗时间”。建议将尽量多的碎片时间转换成暗时间,也就是说,尽量多利用碎片时间去思考和推理
  • 做事情的有效投入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 尽量少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就像CPU任务切换一样,人脑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看了一段时间书,中途去看了10分钟网页,再回来继续看书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就能够进入状态的,可能需要花费大约一刻钟左右才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这样看似10分钟的浏览网页,实际上却消耗了大约25分钟的时间
  •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 多设几个里程碑。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减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感
  • 多坚持坚持,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多做点调查,你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时候别人也遇到过。
  • 比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一直让兴趣保持生命力。
  • 用评判他人的眼光评判自己,用欣赏自己的眼光欣赏他人
  • 在没有特别大损失的情况下,多尝试一下
  • 在时间分配上不要推迟决策。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推迟决策钱还是你的。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推迟决策时间已经不是你的了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 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会将许多线索(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等)一并编码进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你能够听到某个旋律就想起某些事情
  • 这样的线索给我们对记忆的搜索提供了很大便利,然而也会形成一些障碍。比如一个新的发现的前提和背景信息,会让我们在别的领域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不容易想到这个。就像贴了个标签,在搜索的时候由于与标签相关性较低而被选择性忽略
  • 为了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从既有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应适当的抽象来得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知识。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同样应该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去除不相干因素以避免干扰,从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来的知识。
  • 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作者觉得应该没人能做到)
  • 创造回忆的机会(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整理笔记,书写)
  • “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可以让你更快地吸取经验教训,与此同时还可以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

学习密度与注意力

  • 人太容易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心,要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难的,而正因为难,少有人做到,那些做到的,就都变成了牛(这个观点有点像罗振宇提到过的的苟且红利)
  • 书中将意识分为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两种,深层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效率。应当尽可能地让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保持一致。
  •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晚年回首人生,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
  • 保持要事第一(指重要但不紧迫的事,即长远积累会对你今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 对于一些琐事,不要给予太多的主动关注(自问今天还有什么事没做完)。相反,在它该处理的时候处理掉就行(中断式被动关注)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 google & wikipedia
  • 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 做读书笔记(自己的思考、书中好的例子)
  • 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
  • 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
  • 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设想若干年后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
  • 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价值,是不是自己真正希望做的,学到的东西是什么等)
  •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不是老老实实从头到尾看一本书,直击要害——某一章或某一节往往来得更有效率),同时通过几篇资料或者书籍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可以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
  • 学习的时候要联系事物的发展和演进顺序(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决,怎么改进和优化……)
  • 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之前,首先自己先思考一遍这里面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的点。再去学习的时候就会理解更加深刻一些,而不是一下把所有研究成果摆在面前,连连点头
  • 本质知识需要提前深入掌握牢靠,非本质的知识则可以用到时查手册

我在南大的七年

  • 描述了作者在南大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挺接地气。太长了,有兴趣自己翻来看吧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一)

  • 如果我们在听到别人的道理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倾向,那么即便别人给出一个有一定说服力的理由,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我们也会竭力为自己辩护
  •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会根据问题情境线索从记忆中提取以往成功过的方案(沿袭类似情境下用过的可行方法),然后评估该方案是否已经能够解决当前问题了,如果能,就不再继续寻找别的方法
  • 贪婪、嫉妒、短视、投机,这些天性在远古社会曾经成功地让我们的祖先占取了生存繁衍优势,因而得以演化留存下来(并不像某些宗教里说的这些是所谓“原罪”,它们只不过是适应于特定社会背景的进化心理机制、判断与决策的启发式方法而已)。在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我们常常需要用更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 失败的事情中揭露出来的信息一点也不比成功事件中的信息少,或许往往还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 亲身经历一个负面事件带来的情绪反应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
  • 我们之所以强烈地依赖于需要亲身体验一个负性事件来学习,是因为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
  • 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表过程错了,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
  • 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统计,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更好的结果(努力提高成功概率,不保证一定成功)
  • 不仅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更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逃出你的肖申克(二)

  • 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其实是满含着歧义的,我们的大脑几乎每次都能够从富含歧义的信息中找出最靠谱的解释,这得益于我们平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先验假设。这些先验假设是双刃剑,其中有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偏见”
  • 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讨论。我们须经常与具有不同信念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弥补个人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偏差
  • 如果某些现实世界背后的模型本来就是“有偏”的,假装不引入“偏见”以实现公平,这本身就是“偏见”
  • 偏见代表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能够使我们事先就对未知对象的属性进行靠谱的预测,但另一方面,偏见也很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妨碍的陷阱
  • 别把“想不出其他可能”当作“没有其他可能”

逃出你的肖申克(三)

  • 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决策判断都刻画在天性里面,然而同样也正是这些天性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陷入困境(这里的天性是指大脑中靠直觉做决策的部分。有点类似于《思考,快与慢》中将大脑划分成对应直觉和理性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做斗争,而是和自己做斗争(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凭借直觉做决策,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帮助人类规避很多风险。使得理性部分的话语权没那么重,因此会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减肥和吃好吃的)

逃出你的肖申克(四)

  • 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有思想钢印。这道钢印由经验打造,用自尊来维护,牢不可破。情绪大脑会奋力维护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即使这些解释是荒谬的),尤其在投入大量成本过后
  • 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着能够从对立面的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往往能够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即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是对思维的缓存,能够帮助反思和梳理思维过程
  • 假设自己是外行人,反过来看这段话是否能明白。借此提高表达能力和排查知识漏洞(似懂非懂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
  • 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
  • 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别人发现漏洞,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善莫大焉
  • 将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扩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 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受到地域限制,按照传统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相互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这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博客却可以做到“一次表达,多次阅读”,提高了思想复用性
  •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 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
  • 问题的困难程度不在于想通了之后还觉得有多难,而在于从你觉得它难到你觉得它简单需要耗费多少思维体力
  • 相信智力天生说的孩子,倾向于回避困难问题(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智力不行,挑简单的干);相信智力获取说的孩子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跃跃欲试(认为这样能让自己智力越来越高)

我不想与我不能

  • 努力是为了增大结果发生的几率,而不保证结果
  • 简单的道理被人们一次一次忽视,并不是人们不懂。原因与这个道理本身无关,更与人们的智商无关,而是根植在我们内心的一个毛病:自利归因
  • 自利归因就是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那种情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给自己难堪,不能让自己下不来台
  • 外界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你不可控制的,能控制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你的主观能动性。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 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程度的评估,我们却很不在行,容易把困难评估得过高了(因此人对于未知事物才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大部分知识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了之后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这时候会觉得其实也不难)
  • 遇到一个问题,去查资料,虽然过程繁琐点,但是过程中你所学到的东西会比你实际想了解的多得多(相关的其他信息会让你了解更全面)
  • 尽量不要将尝试和挑战的机会轻易出让,因为同时也出让了发现这个问题背后蕴藏着的知识的机会,这就成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预言

跟波利亚学解题

  •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给了我们解决问题无以伦比的捷径优势,另一方面,知识却也是思维的桎梏,思维定势就是指下意识遵循既有知识框架思考的过程
  • 许多题目,求解它们的那个关键的知识可以通过考察题目本身蕴藏的条件来获得,这类题目就是测试思维本身的能力的好题目了。而如果这个性质根本无法通过对题目本身的考察得出来,那么这个题目测试的就是知识储备以及联想能力

《暗时间》读书笔记
https://www.llimmy.top/2021/02/18/《暗时间》读书笔记/
作者
Limmy
发布于
2021年2月18日
许可协议